Highlight
点击欣赏 💫2024の小确幸
Part1: 阅读
长话短说
2024年读了来自44个国家的97本书,翻了27,937页,写了17,385字的书评,其中37%是女作家的作品。
我的年度作家是:
J·M·库切 (J.M. Coetzee)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Margaret Atwood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Canadian novelist and poet)
读书对我来说——
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停留在原地,用同一种语言和同类的人交流,世界观因此单一而牢固。在无法抵抗远方的时刻里,在虚幻的想象和文字构建的概念里,我尝试将自己的认知放置于随时可能被推倒和倾覆的位置上。这当然不能保证一定能拥有更完整的自我,或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当我不再为了巩固某种既定认知而读书,而是让自己的价值观在阅读中一此次被打碎和重重塑,我才能有勇气抬头面对这个质问我怎么还不习惯的世界和所有压在身上的陈旧的,僵硬的规则说我决不妥协。
今年,我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真切地看到信仰如何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破碎又重生;跟随卡夫卡在《审判》的荒诞法庭里,看到个体如何在巨大的体制面前被碾压成齑粉,却仍在挣扎中寻找一丝尊严;而宏大叙事之外,《斯通纳》让我见证在平凡的生命里,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对文学与真理的热爱。
我也依然在女性作家的笔触下感受到最深沉的生命力量:门罗让我潜入女性的内心,看到她们在日常生活的细微褶皱中,依旧渴望爱与自由。同时也看到她们的游移、挣扎,面对情感纠葛与矛盾抉择时欲望、迷惘和放弃;奥康纳在《好人难寻》中,通过宗教与种族的交织,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复杂性与丰富。在她的笔下,女性是承载者救赎、罪恶和人性挣扎的象征;埃尔诺用《一个女人的故事》里,描述了了母女关系如何在阶级变迁中被撕裂,又在经历创伤后重新愈合;赫塔·米勒以诗意般灵动的语言,个揭示了个人在专制政权下的压抑与监视,描绘出铁幕背后的生活的真实困境;杜布拉夫卡深入剖析流亡者内心的孤独、漂泊与无根感,展现女性在无尽的反抗与自我寻求中,如何面对流离失所的痛苦与无法逃避的现实;在她们的作品里,我看到女性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上顽强生长,在困境中开出倔强的花,看到了传统文学中非刻板印象的女性角色,她们既非圣母,也非荡妇,而是有血有肉、不完美却完整、独立而真实的人。
我想我的双眼滑过的文字会变成我的血肉和灵魂的一部分,反思、质疑,是证明我活着的方式,而也是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历经百年依然磅礴的思想,让我偶尔会觉得我不是一根稻草,而表达和记录是证明我存在过的方式,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和想要的东西是否是被塑造的结果,都对我很重要。
是书页帮我撕开的一条条缝隙,让我去窥见那些被忽略或者从前的视角里看不到的世界。
2024年度十佳
《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 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
- 法国 France
读后感:
福楼拜笔下的艾玛·包法利,是一个被浪漫小说和现实剧烈冲突撕裂的女性。她痴迷于通过书本和想象构建理想生活,却为乡村医生丈夫查理的平庸感到窒息。每一次试图逃离的情感冒险——无论是与风流倜傥的鲁道尔夫,还是虚伪轻浮的莱昂,都不过是摆脱单调生活的短暂幻想。
她的外遇不仅仅是对浪漫幻梦的苦苦追寻,更是对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绝望反抗。当爱情破灭,艾玛用奢侈的消费填充内心的空虚,最终却被债务和社会道德的双重枷锁彻底击垮。她的悲剧在于,越是追求理想,现实就越是无情地将她推向毁灭。当最后一切幻想破灭,死亡成为她唯一的出路和最决绝的反抗。艾玛·包法利的命运,是一场资产阶级社会对女性灵魂最常见、最残忍也最隐秘的谋杀。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的缩影。在父权社会编织的华丽牢笼里,所有奢靡的幻想、浪漫的爱情、理想的情人,都是让女性自我迷失的诱饵,也是最终会压垮她们的枷锁。艾玛的孤独是所有女人的孤独,艾玛的困境是所有女人的困境,艾玛的悲剧也可能成为所有女人的悲剧。她永远心存期待,永远不满足,于是当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裂缝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只能在失望和绝望中一步步走向毁灭。当理想过于完美,现实便会变成无声的屠刀,收割每一个沉迷在幻梦里的女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 - The Brothers Karamazov
- 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
- 俄罗斯 Russia
读后感:
旷世巨作,文学史上无可质疑的明珠,赞美陀!!!
借由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弑父悲剧,陀探讨了关于自由意志、道德伦理和信仰本质的永恒问题。 宗教大法官和法庭审判两章尤其好:一场是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辩论,一场是关于则是关于道德的哲学裁判,是构成整部作品思想深度的巅峰。
在《宗教大法官》这章,陀以二哥伊万虚拟的预言解构了:为什么耶稣”该死”,和宗教即:地上的面包和天国的面包,到底该如何选择?的问题。面对魔鬼的三个诱惑(奇迹,神秘和权威),耶稣拒绝了以牺牲人类自由为代价的拯救。这一选择看似荒谬,实则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悖论: 真正的信仰不应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廉价的安全感。 上帝、耶稣、宗教大法官、面包、自由不过是象征性的符号。无神论者同样不能避免这些问题,因为任何人都有原始欲望和高雅精神的需求(面包和自由); 每个群体都需要一个精神旗帜 (如上帝和耶稣);都会产生扛起这面旗帜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如宗教大法官和教徒);也都会孕育出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式的芸荟众生。《审判》一章则跳出法律责任的框架,深入追问更深层次的道德困境:什么是罪?什么是救赎?米佳是否有罪已不再是唯一关键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人如何面对自身的弱点与欲望?如何在良知与救赎中寻求平衡?在故事的最后,陀借阿廖沙之口告诉孩子们:嘲笑善良美好的东西是错误的。我们要善良,要诚实,要永不相忘。真正的宗教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崇高而强大的。
《好人难寻》 -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And Other Stories
- 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
- 美国 U.S.
读后感:
南方炽热的阳光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最隐秘的阴影。种族、宗教与道德交织成破损的网,在这张网中,每一个角色都挣扎于善恶模糊的边界。她的笔触像手术刀,冷静而精准地剖析着伪善的表皮,揭露藏匿在虚假仁慈背后的冷漠与自私。她塑造的人物的灵魂犹如南方烈日下龟裂的土地,干涸、破碎,却在绝境中生长出一种扭曲而惊心动魄的美。高悬的审判力量无处不在,隐秘的丑恶无处遁形——审判如同冷静无情的南方烈日,总以不一定公正但必然降临的方式洞穿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波兰人》 - The Pole
- J·M·库切 (J.M. Coetzee)
- 南非 South Africa
读后感:
库切依然在他一贯擅长的题材里稳定发挥——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中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一段affair。整篇作品如同古典主义画作般淡然推进,流动的情感也是缓慢克制、不动声色的。但是随着波兰人的去世以及比阿特丽兹翻译诗集开始,原本平静到毫无波澜的故事突然浓烈深刻起来。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生死的隔离与后知后觉的珍视,而是两个人终于能摒弃文化、种族、年龄、阶层、教育和性别偏见以后对彼此的【看见】与【理解】。
库切说,波兰人和比阿特丽兹用英语做爱,但这种语言的情欲领域却不对他们开放。 真的太绝了。“Pole"既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极点,也象征着可以支撑人们跨越偏见与顽固观念的支撑点。但在依然相信爱的纯粹和绝对质疑爱的纯粹之间,该如何完美又平衡地表现出冲突与和谐呢?库切或许想告诉我们,当穿透一切以为穿不透的东西,最后那个最简单和不可能的,也许就是答案。
《百年孤独》 -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哥伦比亚 Columbia
读后感:
在马孔多这片魔幻的土地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拉丁美洲文明兴衰的缩影。加西亚·马尔克斯以跳跃穿插的叙事结构,将人类最深沉的孤独编织进家族的血脉: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们以爱情、欲望、权力或知识试图填补心灵的虚空,却总在命运的涡流中徒劳挣扎。
他的文字美得像画——四年零两个月的绵密雨季,何塞死后全城绽放悼亡的鲜花,裹着洁白床单升天的蕾梅黛丝,梅梅心头缠绕不去的黄色蝴蝶。马孔多是一片承载矛盾的土地——蓬勃的生命力与无解的愁苦交织,远古的传说与入侵的现代性碰撞。在文明的更迭中,血液在集市间逆行,夜晚的火车驶入大海,会飞的魔毯消失不见;人们染上永恒的失眠症,在新语言的标签化秩序中逐渐遗忘旧时光的意义。香蕉公司赋予马孔多现代化的繁荣表象,却掩盖着对劳动者的压迫与自然的掠夺。文明的剥削不仅是资源的侵占,更是对灵魂与文化的侵蚀:在将马孔多原有的生命力榨干后,只留下空洞的废墟。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映照着人类文明的命运:时光的指针在圆环表盘上行走,前进不过是周而复始的重演。
加西亚马尔克斯展现了人类几乎所有形式的孤独:如无意义的迷茫的孤独、如情欲燃尽后的孤独,如恐惧未知而固守原地的孤独,如相伴相依却无法触及内心的疏离的孤独。无法被破解的羊皮卷,正如人类永远无法回答的关于自我存在的疑问。最终,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随风消散。通过一个家族的史诗,加西亚·马尔克斯映照了拉丁美洲写满血泪的历史,也揭示了人类文明在痛苦、辉煌与毁灭之间永不停歇的循环。人世间唯有孤独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北回归线》 - Tropic of Cancer
- 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 美国 U.S.
读后感:
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中,以大量的色情描写和跳脱、怪诞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厌恶和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态度。
相比海明威笔下充满可能性、希望和无限艺术灵感的巴黎,米勒眼中的巴黎是一座堕落混乱、道德沦丧、充满绝望和痛苦的城市。米勒认为,每个既成的事物都是必死的:文化、语言、民族、种族注定走向灭亡;城市、国家、宗教不过是终将消亡的抽象名词。人类在艺术、思想和行为上正持续不断地衰败。文明如同人类的枷锁,政府、法律、道德、准则、理想皆无法拯救饥肠辘辘的灵魂。米勒笔下,唯有跳脱文明规则,成为色情者、疯子、罪犯或反叛者,才是真正的自由表达。他主张艺术应当是“战栗的、疯狂的、有污染性的”。任何事物精致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都是腐烂的恶臭和被剥削的血肉。文明本应是流动的自由,如今却被严密包裹,成为生命的坟茔。
《审判》 - The Trial
- 弗兰茨·卡夫卡 (Franz Kafka)
- 奥地利 Austria
读后感:
顺着规则活就会顺着规则死。社会对个体的压迫无处不在、逃无可逃。那些看不到源头的审判犹如无形却沉重的砝码,从四面八方,各式各样的人身上密不透风地压在我们身上。人们一方面努力抵抗,试图不被其左右,但另一方面,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屈从于周遭的期望。往往徒劳无功地挣扎————即算不上是堂堂正正的自我反抗也算不上是彻底妥协的委曲求全。于是最终,在一片混乱与迷茫中,人们迎来被规则吞噬,悄无声息地消亡。
《恶心》 - Nausea
- 让-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
- 法国 France
读后感:
在《恶心》中,萨特写脆弱的人类文明基础、存在的偶然性以及经验的无用论。通过安托万·罗冈丹记录日记的形式,萨特刻画了一个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逐步觉醒:认识到自己是如何被现代性同化,以及在哲学式审视世界后感受到的自由思想引发的异化感,无尽的焦虑与烦闷。同时萨特也指出了语言的诡辩性——文字和思想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文字一旦被记录下来就会偏离真实,被加以润色,以服务于记录者塑造”奇遇“的目的。安托万对生活的厌恶感源于自我生活中的不断重复、厌倦和逃离:他尝试在不同国家生活,但每次体验短暂的新鲜感后,总是会再次不可避免地重陷于单调雷同的日常叙事。安托万思考事物的定义和本质,以及无生命体命运和反抗。缺乏独立思想的人们在社会的牵引下无知无觉地随波逐流,清醒的人们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挑战命运和社会规定的身份。在这种挑战中所经历的迷茫、疏离、焦虑、抑郁和痛苦,在追寻个人存在意义的过程中的反思和隔阂感,正是书名中所指的“恶心”。萨特认为,事物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们所谓的选择自由,往往不过是踏上了社会已经预设好的轨迹。
《金阁寺》 - きんかくじ
- 三岛由紀夫 (Yukio Mishima)
- 日本 Japan
读后感: 人的一生是短短数十年虚无的游戏。在追求被无边的黑暗像浓雾般包裹着的所有美好且明亮的东西时,产生想毁掉它们的念头,的确往往是在凝视美的一瞬间萌生的。三岛通过金阁寺的隐喻探讨了美的双重性:一方面金阁寺代表了对美终极追求的理想;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世俗道德对追求个人存在的束缚。在每一次和金阁寺的抗衡里,欲望、贪念,所有阴暗的情绪永远自惭形秽。因此“我”意识到只有彻底摧毁阻碍我忠于自我的金阁寺,才能真正反抗美的统治:以残缺对抗美的霸权,以毁灭实现美本身的永恒。他对罪恶和美的反思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判断:罪恶和美都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将罪恶完全放逐出道德边界之外,仿佛它们根本不存在,不过是一种傲慢的偏见和无谓的臆想,只有观察恶,才能理解真正的美。
《看不见的城市》 - Le città invisibiy
-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 意大利 Italy
读后感:
卡尔维诺轻盈灵动的想象力。不过对于我爱的城市,我的确是在不断讲述它的过程中不断失去它的… :(
Part2: 旅游
旅游对我来说——
其实我有时也思考旅游是否是消费主义构建下的产物。从交通、住宿、餐饮到纪念品,这些消费行为本质都是经济活动。但离开熟悉的地方去遥远的别处看看,或许是人的本能。记忆虽珍贵却会褪色,一路拍摄的照片和感受如果不记录下来,也许很久很久都不会被再次翻阅。这是我想要记录的动力,用文字对抗遗忘。
如果按照"在目的地至少停留一晚"的标准,今年一共和朋友们或独自出行了13次。想想一年才12个月,平均每月一次,我确实很会见缝插针地规划时间去旅游了。旅游频次增加了,每次的开销自然要想办法控制:增加同行人数来分摊住宿费用,减少用餐次数,提前规划行程,今年还尝试了住青旅。因为在买纪念品这件事上,我真的很难能自我控制。
旅行足迹
时间 | 目的地 | 主题 | 评分 |
---|---|---|---|
12/19 | Lake Lure Town, NC | A Weekend of Cottages and Skiing 🏂 | ⭐⭐⭐⭐ |
12/13-17 | New Orlean,LA | Swamps & Oak Alley 🐊 | ⭐⭐⭐⭐⭐ |
11/30-12/2 | Charleston, SC | Crabbing & Dolphin Watching 🐬 | ⭐⭐⭐⭐⭐ |
11/15-19 | Las Vegas, NV | Sushi & Ghost Town 🍣 | ⭐⭐⭐⭐⭐ |
10/25-27 | Washington, D.C. | Meet Friends 🏖 | ⭐⭐⭐⭐ |
9/27-10/1 | Chicago, IL | Fall Colors 🍁 | ⭐⭐⭐⭐⭐ |
8/29-9/2 | Seattle, WA | Olympic Park 🌳 | ⭐⭐⭐⭐⭐ |
8/9-12 | New York City, NY | Food & Hamilton 🥢 | ⭐⭐⭐⭐ |
6/21-23 | Atlanta, GA | Weekend Getaway 🏃 | ⭐⭐⭐⭐ |
6/14-17 | Gatlinburg, TN | Firefly & Camping 🏕 | ⭐⭐⭐ |
5/24-28 | Orlando, FL | Universal Studios 🎢 | ⭐⭐⭐⭐ |
3/22-24 | Washington, D.C. | Cherry Blossom 🌸 | ⭐⭐⭐ |
2/2-5 | Knoxville, TN | Thrift Shopping 🐝 | ⭐⭐⭐ |
1/1 | Myrtle Beach, SC | Beach Afternoon 🌊 | ⭐⭐⭐⭐ |
感想
虽然出去玩很开心,但2024年的出行频率确实超出预期了,这里当然有一些23年的遗留原因,导致相当一部分旅游是计划外的。
希望2025年能更好地规划,将旅行控制在5次以内。
Part3:电影
23年在AMC看了将近一百部电影以后,今年因为院线片质量大幅度下滑而中止了A-list会员(落泪
虽然总体是观影小年,但仍遇见了几部惊喜的电影: 《老娘与海》,《机器人之恋》,《好东西》,etc (待补充)
Part4:手账
从23年开始,24年也坚持写了一整本的手账。从Moleskine Weeks 到 Hobonichi Weeks 再到今年的余白一日一页,我的野心是一点点变大的!拭目以待2025年我能写完多少一日一页。
翻手账的时候感觉把2024年又完整地、热烈地,鲜活地过了一遍。要感谢我自己的记录,2024年几乎每一天,每个瞬间的心情都历历在目,我想,记录的力量大概就体现在这里吧。文字总会比遗忘更强大。
作为一个话真的很多的人,总有一些心事是只能说给自己一个人听的,虽然萨特说在记录的一刻真实就发生了偏差,但是在私密的空间我还是有在尽量对自己坦诚了。 那些脆弱的的、痛苦的、悲伤的、迷惑的,歇斯底里地时刻,应该像好的、闪光的、甜蜜的,骄傲的时光一样被好好珍藏。
Part5:总结
2024年也觉得有文学存在的世界真好啊♥。
艺术是让我觉得人类也不是完全糟糕的重要因素之一(占比86%以上)。
虽然2024年我状态很糟糕,可能伪装得蛮好吧大家都看不出来,但是我非常不喜欢2024年的这个自己。和去年的蓬勃是完全相反的两面——懒惰、阴暗、迷惘、纠结,在几种痛苦里清醒地挣扎,没有想明白很多问题的答案,依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随波逐流的飘在这里,回望过往全都是遗憾的选择。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子吧,遗憾和不满足是常态,只是希望我能更爱,更努力爱自己一点,再多一点。至于完全的自由,当下依然是一场幻梦,但有梦做也挺不错的是吧,还有那么久的岁月要熬。以及,这段话真的不是完全的丧!我一向是乐观地丧,永远充满伸缩自如的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