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慢慢滑出世界的默认

多年来,她体内一直郁积着一种潜在的痛苦,她从始至终都觉得没有人注意她,她是隐形的。她做了最大的努力,使尽浑身解数,同这种可怕的隐形战斗。-《芭芭雅嘎下了个蛋》

最近在听: 林宥嘉的《鬼屋》 🎵

写在最前面

六月是爱的季节。

祝愿我亲爱的朋友们在这个温柔(也有点炙热!)的六月,勇敢做自己,拥抱多彩的自由。

你很重要,你值得被爱♥。

Happy Pride Month!

祝您生日不快乐,总统先生

又上街了

最近ICE(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无差别抓捕移民的新闻,以及洛杉矶爆发的暴力冲突,都让人非常揪心。非法移民这个粗暴标签本身就是一种一刀切式的暴力执法。我来自一个威权国家的中产家庭,太清楚合法地移民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的通道,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条件通过读书、婚姻等“正规途径”申请身份,因为这些路径不仅需要经济资本,更需要信息渠道,甚至一点运气。而对很多真正需要逃离的人来说,翻越边境不是选择,是唯一的活路。他们拿命在赌,赌的不过是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在美国能安全、有尊严的活下去。

大多数所谓"非法"的移民,在随时可能被遣返的恐惧中努力干着这个国家最基础却最辛苦的活儿,为这个国家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但ICE却一网打尽地抹杀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也在制造仇恨:涉及难民犯罪的个案会被无限放大,直到"难民=危险"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这种有毒的叙事完全是政治武器。

这次参加的No Kings Protest不夸张讲至少比我上次参加的游行多了20倍的人,感觉有上万人?我想这大概是被逼到墙角的愤怒吧,当真实的哭声和绝望摆在眼前,很难有人能够无动于衷。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非常幽默/有创意的标语牌,分享给大家看看。

虽然依旧没看到几个亚裔面孔,但我在,这就很重要。

想不明白的问题

从早上11点到下午2点,现场始终保持着和平的气氛。但快结束的时候几个戴着红帽子的MAGA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对着人群喊了些什么,我站得有点远听不清具体内容,但人群的反应非常激烈,有人朝他们竖中指,有人立刻围了过去。警察也迅速拉起了人墙将双方隔开。“Don’t take the bait! That’s exactly what they want!“有人在人群中大喊,但人群的情绪已经又被点燃了,人们开始重新高喊: “This street is ours! No justice, no peace! let us walk” 警察密密麻麻地排成一道人墙,试图阻止队伍前进。我以为游行会就此强行结束了,没想到队伍一边后退一边从另一侧停着的警车中间穿过,重新又走上了街道,我没有犹豫,也默默跟了上去。

说实话,虽然出现与否是MAGA的自由,但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刻意走进一个明知不会受欢迎的场合,然后站在别人的痛苦里挑衅?而他们的出现把一场抗议从对结构性的控诉引向人与人之间的对峙,把原本直指权力的怒火差点引向了警戒线。但让我蛮意外的是,尽管当时氛围一度紧张,警察最终并没有阻止大家继续游行。原以为这种大规模protest必须严格遵循申报的时间和路线,但他们似乎在那一刻默许了某种计划以外的“溢出”?也许这就是民主社会里对愤怒保留的那一点点弹性空间吧。我走在人群中想:是不是只要还有人在愤怒,只要还有人举着旗帜穿过警车的缝隙,哪怕制度看起来纹丝不动,我们也有权利喊出:我们不接受这样的世界。

人群第三次重新出发时,我因为要赶在office下班前归还钥匙只能提前离开。但一路上我依然还感觉身体里充满了能量,也许抗议的确可以赋能,它让我从情绪的旁观者变成了站出来说“不”的人。

晚上回家刷threads才知道,在同一天,全美50个州,上百万人(根据维基百科是大概有五百万人¹)一起参加了这场抗议,恰好这一天还是Trump的生日lol,现实的巧合荒谬得像黑色幽默本身,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狠狠又加了一个注脚。但我们并不孤独,在这个充满分裂的时代,有这么多人和我共享同样的愤怒,同样的希望。虽然参加了两次Protest以后我其实很怀疑这种形式是否真的有力量改变些什么?但比起对抗体制的无力感,我更害怕如果我不说话,我不出现,那我的沉默会被解读为纵容。

我还是会一次次地走出去,不是因为我天真到相信几场抗议就能立刻改变现实,而是因为我希望在某个未来,当我回望这个时代,可以很坦然地说,我不是沉默的旁观者,不是没有反对过,不是没有站出来过。不是没有试着说一句不可以是这样。而只要还有人愿意说“不可以是这样”,世界就不可能完全属于那些说“就这样吧”的人。

夏洛特骑行体验

测评结果:超级大差评!

因为已经完全搬来新公寓啦,所以只要目的地的骑行距离在15分钟以内而且不用穿越高速或大车流路段,我基本都会选择骑车出门。公寓楼下的单车室位置非常方便,下楼全程不到2min就能骑上自行车出发了(比走去停车场快多了哈哈哈),但骑车了几次之后,岛悲伤地发现夏洛特真的不是一个适合骑行的城市呜呜呜。

首先!美国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私家车普及率惊人:查阅数据后发现美国92%的家庭拥有至少一辆车,还有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拥有三辆或以上(AutoInsurance.com²)。

因此城市规划的默认出行方式就是开车,非机动车显然只是个顺便考虑一下的部分…(夏洛特在PeopleForBikes³的城市骑行网络评分中只有32分,满分100…可想而知有多差劲)

虽然在法律上自行车是和汽车平等的交通参与者,但无奈现实是自行车贼慢汽车贼快,我必须骑在跟汽车共用的机动车道上,有时候毕竟路段甚至要勇敢穿越高速入口()我好几次骑着骑着猛然发现身后已经跟着一串儿车…只能一边狂踩脚蹬子一边祈祷司机心态平稳不要一脚油门把我顶飞。但好在骑得多了我也慢慢熟悉了家附近哪些路线能尽量避开主路。现在的日常购物我都会骑车去,顺便还能帮助自己抑制一下冲动消费,毕竟一边逛街一边想到骑回家的时候要把大罐洗衣液或者大桶牛奶扛在背上真的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我冲动购买家庭装的欲望。

老车车出动!骑行装备清单

当然啦为了出行安全我也为十年高龄的心爱老车车配备了一些物品,以下是我半个月测评后,觉得很实用也想安利给朋友们的清单:

1.前白灯+后红灯/反光装备:

北卡州的相关法律(第20‑129条)明确规定:夜间在公共道路或绿道上骑行,自行车必须配备前灯(白色,至少300英尺可见)和后灯/反光装置(红色或穿着亮色衣服)。 虽然目前我还没夜骑(因为pdd买的前后灯还在漂洋过海中),但郑重提醒所有朋友夜骑没灯不止不安全也违法哦!

2.自行车手机支架(强烈推荐): 依然购入于pdd,只要8块人民币,是安装在车把横梁上的,可以360°横竖切换。 我个人感觉Google Map的骑行路线比Apple Map更友好一些(当然也可能只是我这边的情况!),欢迎大家推荐更好用的骑行导航app给我!

3.自行车后视镜: 我在左右车把上各配备了一个后视镜,用来观察两边的道路后方车流的情况。也是在pdd买的虽然几块钱但安装很简单,也很牢固,视野也很清晰。

4.车锁: 虽然感觉我的车车已经“年纪大到没人偷”了,但保险起见我还在Walmart买了个五六刀的钥匙款车锁。平时出门锁一锁比较安心。

5.车把缠绕带: 车把有了缠绕带之后骑行手握感会好很多,不会打滑,也没有塑料的硌手感,灰常推荐~

6.防丢定位器: Pdd买的十块钱的,用起来和Airtag一模一样,连接iphone直接使用就行。

以及其他很有必要但我还没买的: 7.骑行手套 8.头盔 9.便携打气筒(因为公寓提供了打气装备所以我没买)

其他想说的一些

虽然**骑行&&在夏洛特好像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它不被设计在主流城市路径里,但也正因为如此,骑行对我来说像是一种小小的生活反叛。我踩在夏洛特最糟糕的路上,穿行在设计得一点也不完美的车道之间,在不得不慢下来的路上,看到那些开车永远看不到的细节:比如歪歪扭扭的街道,常年带着小狗住在midwtown车站的流浪汉,感受城市间好闻或者不好闻的味道,和跑步的人群擦肩而过,看到建筑边缘的标语或者贴纸,,都像是这座城市偶尔漏出来的一点点真实的情绪。

关于ADHA和自我认知

我是“有病”吗?

虽然近几年网络上人均都有抑郁症和ADHD(感觉已经成了某种互联网语境下的“自我说明标签”),但我最近对自己是不是ADHD又有了深深的怀疑,也可能是因为我又一次把一堆事拖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终于开始想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属于这张诊断单里的某一格。

上学时我就很难集中注意力。虽然成绩不错,但课堂上我几乎从不听讲,不是在传小纸条、看小说、发呆就是在睡觉,高中常年在班级匿名评选“上课最爱讲话”里稳居前三名。我的拖延症也非常严重,还常常迟到,比如出发去机场前一小时还没开始收拾行李,护照过期之后在朋友和家人从年初催到年中才去补办(没错从去年12月拖到昨天,终于),作业晚交、考试迟到早就习以为常,上班迟到也是常态。但问题是我并不是真的在忙,我只是陷入一种“我知道该动了——但我还没”的空白状态。我容易分神,哪怕正在开会、听人说话,也能出神地想别的事情;我也总是丢东西。丢过的钱包、身份证、银行卡不计其数,高中那年,我刚拿到自己的学生档案袋结果第二天就丢了(是的没错就是那个重要到密封加盖章的学生档案袋)。

一些想法

但也正因如此,我又不太确定我是真的“有病”,还是只是纯粹的懒散和对自己过于宽容?因为这些状况并不是持续性的。一旦事情真的很重要,或者牵扯到别人的利益,我就会立刻切换成一个执行力超高的模式。别人拜托我帮忙的事情我会马上处理,绝对不能怠慢的deadline我甚至可以提前完成。而对于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我也可以保持很高的专注力和热情:比如看书、看电视剧。

这些问题既没有严重到需要立刻寻求医疗介入,也没有轻微到可以彻底忽视。它们像一种持续的、低频的,永远萦绕在耳边的噪音,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对自己的信任。我甚至开始怀疑或许自己天生就不擅长维持任何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东西:一个习惯、一项计划,或者一段关系。

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这些都可以被临床意义上的ADHD解释,那我是不是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说“哦,原来不是我的错”。但与此同时我又很担心这种解释会不会反过来成了一个心理学的挡箭牌,成了替自己的拖延和逃避提前预设的借口,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我辩护呢?如果真的是ADHD…吃药能治好吗?注意力、执行力、做事拖拖拉拉、总是自我否定的循环…真的能好一点吗?

家是一点点捡回来的

新家家具购置准则

岛写于6/12/25: 决定了新公寓只收留颜色鲜艳的二手家具,全新、纯黑、纯白的一律不准入内。 使用频率很低的大沙发、长餐桌、很多把椅子全都不留。 要狠心断舍离,把所有没用的东西都捐掉、卖掉、扔掉。

这个决定源于我对"生活该如何被构建"的反思。我逐渐觉察到自己过去太轻易地接受了"占有即合理"的消费逻辑,仿佛只要能买得起、放得下,那就该理所当然地拥有。然而那些所谓"多出来"的东西并没有为生活增色多少,它们只是安静地占据着空间。

岛写于6/12/25: 其实我早该质疑【占有即合理】了。地球资源的生长和再生远远赶不上人类的消耗和浪费,我真的需要这些远超基本生活需求的东西吗?市场制造了太多毫无必要的物品,只为填补象征地位的空虚符号;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驱使我们去“拥有”和“升级”,而我竟然毫无置疑地接受然后照单全收。我讨厌每次路过可能已经饿了好几天的homeless都想到自己扔掉的吃不完的食物;讨厌富人无数空置的房产和塞满的衣柜,而世界上还有无数小孩和妇女风餐露宿、衣不蔽体;讨厌“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自欺欺人的谎言。富人压榨穷人的劳动力积累财富,再利用消费主义把穷人辛苦劳动的成果以商品形式卖回给他们,多么完美而残酷的闭环。我们生活在这样闭环里,既是剥削的对象,也是剥削的共谋者。

给旧东西以新生命

当开始诚实地审视现实,就会发现这个时代最大的悖论:我们一边抱怨生活成本高昂,一边又无意识地参与着过度消费的循环。每一次冲动购买,每一件闲置物品,都是对这个闭环的默认和强化。

我开始实践一种更加环保和克制的拥有方式:从Facebook Marketplace接手前主人淘汰的二手家具,尝试stooping(aks在街头捡拾被遗弃但仍有价值的物品):也许是掉了一颗螺丝的椅子,也许是褪了色但依旧结实的储物柜,每一件物品都带着生活痕迹和自己的故事。

当我们延长一件物品的使用寿命,就意味着减少了新产品的制造需求,是真实且具体的对于地球资源的节约。我希望我的新家成为一个私人的小小的Thrift Store:有故事,有色彩,或许杂乱,但每一件都是都是我有意识地选择,是生命力的流通和延续。同时也构成我对抗消费主义的一种微小但持续的声明。在这个充斥着快时尚和计划性淘汰的时代,选择让旧物品获得新生命像是一种温柔的反叛。我不需要用全新的、昂贵的物品来证明自己的品味或成功,我愿意也希望给予物品第二次、第三次生命的慷慨。

新家的毛茸茸小客人们

访客存档

截止到今天新家已经入住了四位小猫宝宝了,他们分别是:

1.两种小奶牛猫Law & Order; True Detective

其中Law & Order的左前腿有一点点残疾,所以它们两个连续三天都没有被人foster,我刷到帖子以后就立刻把两个宝宝带回家了。结果发现两位是非常能吃能拉而且很粘人的小女孩!无论什么时候摸两个小朋友的肚子都是圆滚滚的特别可爱/Law&Order 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对于吃饭的认真态度丝毫不输给妹妹,尤其是鸡肉味儿的罐头,每次我才刚一拉开罐子两个小猫就已经在脚下蹲着等吃了lol

Law & Order; True Detective

2.小橘猫Castella和奶牛猫Gateau

是两只非常胆小,但是很chatty并且非常挑食的小朋友,目前在我家增重中!还好目前两个小朋友都展现了对猫条的强烈兴趣,但只有把猫条拌进罐头或者干粮里才能多吃几口:((

小橘猫Castella奶牛猫Gateau

生活调色盘

六月依!然!不!是!读书天

六月虽然读书量依然不多,但终于!坚持把《战争与和平》读完了!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具体书单和更详细的书评,欢迎点这里看看! 查看岛的2025书评合集

但看了不少东西

混沌少年时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2025)

8.8/10

导演: Rhilip Barantini

类型: Horror

剧情: 一名少年被控杀人,他的双亲、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侦探都想找到背后的真相。

影评

非常好的一部剧,聚焦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芭蕾杀姬 Ballerina

Ballerina (2025)

7/10

导演: Len Wiseman

类型: Action

剧情: 父亲惨遭杀害,少女伊芙被迫加入杀手组织,在这里她被培养成为一名芭蕾舞者,同时接受了长达12年的魔鬼训练成为了顶级杀手,开启了血刃仇人的杀戮之旅。她不仅要独自一人完成组织下达的死亡任务,还要暗中搜集杀父仇家的信息。随时丧命的极端危险、各方势力的联合围剿,让伊芙的复仇之路艰难无比。同时,她又被传说中的杀手约翰·威克锁定,新老杀神狭路相逢,伊芙必须在被约翰追到之前杀出血路完成复仇。危险的倒计时开始,一场致命厮杀即将拉开血色序幕

影评

非常好 ♥ 喜欢看大女人独立复仇的故事,很爽。

罪人 Sinners

Sinners (2025)

8.5/10

导演: Ryan Coogler

类型: Horror

剧情: 双胞胎兄弟试图摆脱不愉快的过往,回到家乡想重新开始,但却发现更为恐怖的邪恶势力正等待着他们的回归

影评

一个力荐给喜欢惊悚又有情感厚度的作品的朋友。

紧急呼救911 第八季

9-1-1 Season8 (2025)

8/10

导演: James Wong

类型: TV series

剧情:

影评

雅典娜一如既往的Slay!但是编剧发癫竟然写死了灵魂人物,我直接哭晕

玩了线下剧本杀!

夏洛特终于也有线下剧本杀可以玩了而且价格意外很划算。 以前在Durham和朋友玩过一次线下本,DM收费每人70-80刀还得额外给小费,简直离谱。相比之下夏洛特的DM包含小费以后只要人均40不到性价比算很不错了。

这次我们玩的本是《逃出迷雾镇》,一个六人本格还原本,全程5~6个小时,由《表里山河》出品。

以下内容含轻微剧透!以下内容含轻微剧透!以下内容含轻微剧透!慎点!慎点!慎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概推了一个小时我突然惊觉故事背景设定怎么和我很喜欢的科幻小说《平面国》一模一样,一个大晴天霹雳直接劈在我的脑袋上。虽然创作者确实在尾声提到设定灵感来源于《平面国》,但我还是很疑惑这么核心的世界观设定直接“借鉴”…合理吗?!推理方面的话前半段完全不硬核,故事主要靠还原推动,结果后半段突然走起了煽情亲情线…一个嫌贫爱富的妈一个深情的爹和一个弱势群体的儿…对不起我真的很难共情到()不过客观讲不算烂本。适合新手玩。

Blog装修日志

修复了文章反应的bug

增加了四只可爱的小熊Emoji🧸,点击反应以后的数据终于能被正确记录啦!深深鞠躬……虽然这个小问题拖了好几个月才动手修复,但终于修好啦!总之欢迎大家多多点点和我互动嘿嘿~

美化了友链样式

完成了背景和文字的适配优化

Citation

  1. Wikipedia contributors. “No Kings protests.”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_Kings_protests. Accessed June 25, 2025.

2.AutoInsurance.com. “Car Ownership Statistics.” AutoInsurance.com.
https://www.autoinsurance.com/research/car-ownership-statistics/. Accessed June 19, 2025.

3.PeopleForBikes. “Charlotte, NC City Ratings.” PeopleForBikes City Ratings. https://cityratings.peopleforbikes.org/cities/charlotte-nc. Accessed June 19, 2025.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 岛的星球已稳定运转了 0 个地球日
🌠 已有59.3k宇宙电波以汉字形式被发射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